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史一
Chinese History(Ⅰ) 
開課學期
112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陳弱水 
課號
Hist1009 
課程識別碼
103 101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普102 
備註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9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1. 課程簡介

這是歷史系的必修課,主要供歷史系的本系生、雙修生以及輔系生修習。性質上,本課是中國史的專業基礎課,涵蓋的範圍是從中國歷史的「黎明」到宋元,即學界一般所說的中國古代、中古與近世前期,將近三千年之久。本課的上課形式為演講與分組討論。由於這是專業課程,內容將儘量寬廣,舉凡歷史文明的出現以及往後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文化的各方面重大現象和問題,都會有所介紹,以期修課同學能對中國史前期有基本的全盤認識,打下中國史知識的良好基礎。本課除了說明歷史進程之大要,協助同學建立基礎知識,也會對同學寫作報告能力做初步的訓練。

2. 教學進度、內容及指定閱讀資料
(各項進度仍有調整的可能)

第一週(9月4日) 課程介紹;早期歷史視野中的「中國」;東亞大陸史前與歷史序幕
第二週(9月11日) 青銅文明與商王朝;西周與春秋前期的重要特徵
第三週(9月18日) 新型國家與社會的興起;討論課
第四週(9月25日) 「軸心時代」在中國?——先秦諸子及其歷史涵義;討論課
第五週(10月2日) 漢帝國的統治體制、社會結構與文化要素;討論課
第六週(10月9日) 調整放假
第七週(10月16日) 匈奴帝國與東亞大陸的遊牧族群;討論課
第八週(10月23日) 東漢的社會變化與帝國解體;漢晉之際的社會與文化變局
第九週(10月30日) 期中考(較校定行事曆晚一週)
第十週(11月6日) 魏晉南北朝歷史大勢;北方非漢族群;南方原住人群
第十一週(11月13日) 南北政治社會與士族;中古文化特色;討論課
第十二週(11月20日) 隋唐政權與政治社會結構;隋唐與周邊國家及地域
第十三週(11月27日) 安史之亂及其後果;科舉與唐代的思想文化圖景;討論課
第十四週(12月4日) 唐宋變革與宋代新形勢;北方政權;討論課
第十五週(12月11日) 宋元社會;宋代新儒學
第十六週(12月18日) 期末考


指定閱讀材料:
第一、 二週:
李峰著,劉曉霞譯,《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》,第三、四章。

第三週:
楊寬,《戰國史》(1997增訂版;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8),第六章,頁216-278。

第四週:
余英時,〈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〉,收於余英時,《中國知識階層史論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0),頁4-108(摘讀)。

第五、七週:
邢義田,〈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〉,收於邢義田,《天下一家:皇帝、官僚與社會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11),頁1-49。

第八週:
鄭欽仁等著,《魏晉南北朝史》,第二章〈漢王朝的崩潰〉(鄭欽仁撰),頁35-77。

第十至十三週 報告寫作所根據之學術論著,五選一,見下。

第十二週:
毛漢光,〈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〉第四篇「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」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47:3(1976年9月)。(毛漢光,《中國中古社會史論》,台北,聯經出版公司,1988,〈總論〉第四篇。)

第十三週:
榮新江,〈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內部形態〉,收在榮新江,《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》(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01),頁111-168。

第十四週:
鄧廣銘,〈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〉,收在鄧廣銘,《鄧廣銘治史叢稿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7),頁124-143。

李弘祺,〈公正、平等與開放──略談考試制度與傳統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〉,收在李弘祺,《宋代教育散論》(台北:東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1980),頁23-34。

第十五週:
黃清連,〈元代戶計的劃分及其政治社會地位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,第2期(1975年6月),頁113-138。


**報告寫作所根據的學術論著(五選一):

*李峰著,劉曉霞譯,《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》(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20),第六至十章(西周至戰國)。
*余英時,〈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〉,收入余英時,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7),頁167-258。
*唐長孺,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》(武漢大學出版社,1993),第二篇〈論南北朝的差異〉第一、二節,頁83-178。
*唐長孺,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》(武漢大學出版社,1993),第三篇〈論唐代的變化〉第一、二、三、四節,頁241-332。
*梁庚堯,〈南宋的市鎮〉,收在梁庚堯著,《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》(臺北:允晨文化實業公司,1997),下冊,頁14-99。

3. 教科書或參考書目

本課沒有單一的教科書,以下是若干值得參考的通論性書籍,請同學依自行依課程進度參考,以下書籍也會在圖書館列為課程用書(本課程會發給重要詞彙表,幫助同學掌握上課內容):

李峰著,劉曉霞譯,《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》(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20)。
許倬雲,《萬古江河: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》(臺北:英文漢聲出版公司,2006)。
楊寬,《西周史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9)。
許倬雲,《西周史(增補二版)》(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18;新北:聯經出版公司,2020)。
顧德融、朱順龍,《春秋史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3)。
楊寬,《戰國史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1)。
林劍鳴,《新編秦漢史》(臺北:五南圖書公司,1992)。
何茲全,《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》(廈門:鷺江出版社,2003)。
鄭欽仁、張繼昊、呂春盛、吳慧蓮等,《魏晉南北朝史》(臺北:里仁書局,2007增訂一版)。
王仲犖,《魏晉南北朝史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3;臺北:漢京文化,2004)。
王仲犖,《隋唐五代史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3)。
高明士、邱添生、何永成、甘懷真等,《隋唐五代史》(臺北:里仁書局,2006)。
王小甫,《隋唐五代史──世界帝國.文明開放》(臺北:三民書局,2008)。
陶晉生,《中國近古史》(臺北:東華書局,1979)。
周寶珠、陳振主編,《中國通史.8.宋史》(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7)。
梁庚堯,《北宋的改革與變法──熙寧變法的源起、流變及其對南宋歷史的影響》(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22)。
(其他待補)

4. 學生學習評量方式與評分標準

本課的目的,首先在建立同學對於中國歷史前期的基本認識,也希望透過短篇報告的撰寫,培養同學掌握資訊、思考組織的能力。以下是暫訂的評量標準:
A. 期中考:30%
B. 分組討論表現:10%
C. 報告:25%
D. 期末考:35%
 

課程目標
待補 
課程要求
本課的目的,首先在建立同學對於中國歷史前期的基本認識,也希望透過短篇報告的撰寫,培養同學掌握資訊、思考組織的能力。以下是暫訂的評量標準:
A. 期中考:30%
B. 分組討論表現:10%
C. 報告:25%
D. 期末考:35%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第一、 二週:
李峰著,劉曉霞譯,《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》,第三、四章。

第三週:
楊寬,《戰國史》(1997增訂版;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8),第六章,頁216-278。

第四週:
余英時,〈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〉,收於余英時,《中國知識階層史論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0),頁4-108(摘讀)。

第五、七週:
邢義田,〈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〉,收於邢義田,《天下一家:皇帝、官僚與社會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11),頁1-49。

第八週:
鄭欽仁等著,《魏晉南北朝史》,第二章〈漢王朝的崩潰〉(鄭欽仁撰),頁35-77。

第十至十三週 報告寫作所根據之學術論著,五選一,見下。

第十二週:
毛漢光,〈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〉第四篇「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」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47:3(1976年9月)。(毛漢光,《中國中古社會史論》,台北,聯經出版公司,1988,〈總論〉第四篇。)

第十三週:
榮新江,〈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內部形態〉,收在榮新江,《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》(北京:生活‧讀書‧新知三聯書店,2001),頁111-168。

第十四週:
鄧廣銘,〈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〉,收在鄧廣銘,《鄧廣銘治史叢稿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7),頁124-143。

李弘祺,〈公正、平等與開放──略談考試制度與傳統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〉,收在李弘祺,《宋代教育散論》(台北:東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1980),頁23-34。

第十五週:
黃清連,〈元代戶計的劃分及其政治社會地位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,第2期(1975年6月),頁113-138。


**報告寫作所根據的學術論著(五選一):

*李峰著,劉曉霞譯,《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》(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20),第六至十章(西周至戰國)。
*余英時,〈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〉,收入余英時,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》(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7),頁167-258。
*唐長孺,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》(武漢大學出版社,1993),第二篇〈論南北朝的差異〉第一、二節,頁83-178。
*唐長孺,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》(武漢大學出版社,1993),第三篇〈論唐代的變化〉第一、二、三、四節,頁241-332。
*梁庚堯,〈南宋的市鎮〉,收在梁庚堯著,《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》(臺北:允晨文化實業公司,1997),下冊,頁14-99。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